射頻識別新爭論:應(yīng)該何時“銷毀”RFID芯片
貨物用的無線標簽雖然還有段路,主要是成本考慮而不是零售商的意愿,但有朝一日正式上路時,消費者可能還得跟零售商爭吵,何時要把芯片關(guān)閉銷毀。
不論是用商店或者是不相關(guān)的第三者的機器,都可以讀取RFID標簽──除非產(chǎn)品制造廠商將它關(guān)閉。
想像你去購買一臺9000美元的液晶電視,當你走到柜臺的同時商品已經(jīng)掃瞄完畢,這樣的購物觀念可能讓你覺得相當先進,但是再想想,如果不相關(guān)的路人甲拿臺閱讀機就可以知道你后車廂里買的是什么東西呢?同樣的,你可能也不希望自己到超級市場購物回家途中,讓人窺知你買了什么東西。
這種追蹤標簽什么時候才會關(guān)閉?目前的確存在有“銷毀”(Kill)的指令。這個想法是,當購物者通過某一點后,任何活動中的RFID芯片就會自動關(guān)閉。
問題還是存在:為何離開超商后還可讓RFID繼續(xù)作用?超商這么做合法嗎?
RSA實驗室的首席科學(xué)家兼總監(jiān)BurkKaliski認為,有很多有力的證據(jù)顯示不殺死芯片可能比較好。不過這并不表示它是永遠開啟的,相較于一般芯片這有點像“休眠芯片”(zombiechips)──芯片是有效的,但沒開啟之下不會有任何活動。
當芯片離開店面之后,它們可能從“非私人”轉(zhuǎn)為“私人”,所以芯片還是完整的,而且在特定的距離內(nèi)可以回到可讀取的狀態(tài),但其他時候則無法被商店所讀取。
若引進銷毀指令則會“有損創(chuàng)新”,Kaliski表示,而且“反而變得缺乏生產(chǎn)力”。暫時讓標簽休眠的確有其用處。例如,要把商品回收比較容易,一些瑕疵或危險的商品要回收也會很簡單,而在藥品的流通上,以RFID來掃描可能危險的藥品成分也有助于提高安全。
但光是這樣就夠了嗎?
根據(jù)隱私保護團體“消費者反超市侵犯隱私”(CASPIAN/ Consumers AgainstSupermarketPrivacy Invasion and Numbering)的KatherineAlbrecht表示,此法必弊多于利:“若是讓芯片原始制造商可以重新啟動它…這可能(比自毀式芯片)更危險。如果你認為芯片已經(jīng)死了,就不會有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FONT>
BT自動ID服務(wù)的營銷總監(jiān)GeoffBarraclough表示,個人隱私問題在商品級的標簽上比較有疑慮,但貨柜級的標簽較不會有問題?!霸诠?yīng)鏈里所用的RFID,沒有隱私權(quán)的問題?!?/FONT>
消費者可能比較不用擔心有人偷窺RFID所泄露的信息,但是公司企業(yè)可能就不一樣了。隨著遠距離RFID設(shè)備的問世,不肖店家或供應(yīng)商可能借此了解誰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移動過商品。(郭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