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地震:物聯網助力災后救援
7月22日,民政部向甘肅省緊急調撥1萬頂帳篷、3萬床棉被、5000張折疊床和1萬條睡袋。甘肅省下撥500萬元省級救災應急資金,省民政廳已向岷縣調運1500頂帳篷、4000床棉被、2000張折疊床,向漳縣調運100頂帳篷、400床棉被,從隴南市緊急采購2萬箱方便面和2萬件礦泉水。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將此前針對甘肅省岷縣、漳縣交界6.6級地震啟動的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緊急提升至三級。
物聯網成災后救援好“幫手”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災后救援,有效提高了災后救援的工作效率。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給我們提供新的途徑,可以提前預警自然災害,提前做好災害應對工作。面對不可預知災害,也可為災后救援贏取寶貴時間。這讓筆者想起四川省雅安市蘆山地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災后救援。
1.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助力災后救援
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地震救援,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迅速做出反應,于20日下午為抗震救災部隊緊急配發(fā)與增調各260臺北斗衛(wèi)星導航定位裝備。500余臺北斗終端裝備迅速增援雅安地震救援。截至21日17時,雅安災區(qū)北斗裝備已定位27000余次,通信30000余次,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效的應急導航定位保障。災區(qū)人民稱其為“北斗呼叫,天降神兵?!?BR>
北斗系統(tǒng)增援地震救援并非首次,2008年汶川地震北斗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便曾大顯神威。在通信、電力完全中斷的情況下,北斗系統(tǒng)及時搭建起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一線救災部隊之間的應急指揮控制平臺,實現了救援力量位置態(tài)勢共享,為指揮員全面掌握救災情況,實時指揮救援行動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指揮手段。
2.物聯網傳感器和RFID助力災后救援
每一次地震都揪動著人們的心理,每一次比較大的地震都會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能提前預知地震,但是科學界正在努力攻破難關,希望能提前預警地震的到來,從而快速撤離人員和財產,隨著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物聯網和傳感器也能為防震抗震服務。物聯網它把帶有傳感器的各種事物通過網絡連接起來。據了解英國研究者使用RFID和傳感器來監(jiān)控地震中的房屋,這就用了物聯網技術。他們把已建成在希臘的原型稱為自治愈房屋。這種房屋在墻中專門設計了縫隙空間,并且墻體中加入了可在強壓下變?yōu)榱黧w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壓力,流體回流到縫隙中,不會對固體墻面產生影響。其結果是,房屋依舊存在,但可能會移動位置。如果建筑沒有坍塌,通過RFID和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會用來判別位置偏移量。據中國物聯網智慧谷了解,建筑中的RFID標簽和傳感器可以共同構建一套警報系統(tǒng),來預警即將到來的地震。
據中國物聯網智慧谷了解,在日本,RFID標簽被貼在避難道路路面上,這樣避難者可以通過便攜設備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難場所的具體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如果有人被埋在廢墟當中,被困者可以通過內置RFID標簽的手機提供搜救人員自己的具體位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營救。
在地震方面的作用只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一個方面,它在其它自然災害方面也有相當顯赫的作用。比如山地的監(jiān)控與測量,還有長江三峽庫區(qū)特殊地帶滑坡災難監(jiān)測預警。在未來物聯網技術將會應用于各種自然災害,爭取在每次自然災害面前把損失降到最低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物聯網技術已經在不同行業(yè)得到廣泛應用。當突發(fā)自然災害時,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的實現對人、物體的識別跟蹤、定位監(jiān)控、追溯記錄,為搜救搶險贏得時間。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地協(xié)助我們降低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將是物聯網新興戰(zhàn)略產業(yè)的重要使命之一。通過其在“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事件中的應用,物聯網儼然成為抗震救災的重要技術。
面對這次地震,我們祈禱那些遇難同胞一路走好,愿逝者安息,生者能夠堅強的面對現實,開始新的生活。我們期待更多先進科技技術能夠應用到災后救援當中,為救援工作贏得寶貴時間,挽救生命,力爭把災害降到最低。